每年春节前的腊月中下旬,家家户户都会将糯米加工成过年糍粑,这是过年必备的食品,也是我国南方农村的一种普遍习惯。这是人们秋收之后丰衣足食的象征,凝聚着一种节日的喜悦和欢庆,所以一到哪家要发起过年糍粑的消息之后,全村人都是欢天喜地,尤其是小孩子们,奔走相告。
宜章县城附近的上中乡地区,将糯米掺入适量的粳米或高粱米,先用清水浸泡,再磨成米浆,沉淀之后倒出米浆上面的清水,将米浆用细白布包好,进一步滤干多余水分,然后压做成直径二到三寸的扁圆形糍粑胚子,放到蒸笼里蒸熟,就叫过年糍粑。中乡地区则是用纯净糯米,蒸熟成比较干爽的糯米饭,倒入石臼内,由两个强壮男劳力用木制冲锤把糯米饭反复锤捣成细腻的糯米糍粑,再由妇女们将它制作成直径五、六寸大小的圆扁形糍粑,放到一边凉干变硬,以备食用。捏做糍粑的人的手掌上,要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色蜂蜡油,以免粘手。这种制作过年糍粑过程叫 “抖糍粑”。
制作过年糍粑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动,一般要好几个劳力协作,制作全过程一般得有几家人合起来较快,男女老少齐上阵,热热闹闹,也少不了小孩子们的凑兴。
如今,少壮都出去打工了,农村剩余的多数是老和幼,很多的小村庄也逐渐不抖了。
看看宜章怎么抖糍粑的吧:
上一篇:国家级“非遗”-宜章“夜故事”下一篇:电影《湘南起义》宜章拍摄花絮 |